目光如炬,一雙“千里眼”望穿設備隱患;力大無窮,一只“麒麟臂”舉重若輕;火光四濺,一對“一陽指”可縫鋼熔鐵……從礦山到電廠,再到清潔能源,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大力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通過數智賦能實現“四個替代”的過程中,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應用越來越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日,筆者采訪了該集團多個單位,實地了解各產業在具體生產實踐中,積極發揮“機器人崗位”效能的有益探索。
“特殊職工”展現特別本領
“嘀嘀”,伴隨按鍵落下,提示音響起,一道紅光閃過,一旁的黃色機械臂開始運轉,并精準地完成每一個動作:抓取藥袋、切割破拆、將藥劑投入加藥口、把空袋放到指定位置,隨后重復整套流程直到完成指定加藥任務。
走進選煤分公司潘集選煤廠廠房,筆者便看到了這一幕。“這是我們的智能加藥機器人,新系統的投入使用,實現了整個煤泥水系統藥劑添加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一旁的潘集選煤廠運營車間主任助理倪恒球介紹。
作為煤炭洗選的重要一環,煤泥水系統在沉降過程中需要添加凝聚、絮凝等各種藥劑。據倪恒球介紹,潘集選煤廠每天需要添加各種藥劑兩百多袋,每袋五六十斤。以往都由人工手動破拆和添加,勞動強度大。如今,在智能加藥機器人的幫助下,不僅職工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操作安全系數也得到了提升。
而像這樣身懷絕技的“特殊職工”,在潘集選煤廠還有不少。
“我們廠現有巡檢、采樣、采制化、智能加藥等四類智能機器人,機器人使用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產流程中的多個環節,”潘集選煤廠機電副廠長李彪說,“既保障了洗選運行,也改善了職工的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實際應用的效果比較好,職工滿意度也比較高。”
從基礎的設備巡檢到替代繁重勞動的機械臂,再到采樣、制樣、化驗一體的智能系統,建立在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建設基礎上的潘集選煤廠,在機器人應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就在今年3月底,“選煤廠煤泥水處理自動加藥”項目和“輔助運輸自動駕駛及智能調度”入選國家礦山安監局公布的“礦山領域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名單”。
而從地面到井下,智能機器人的身影也愈發多見。據統計,該集團目前共有6類機器人,其中有皮帶巡檢機器人、巷道巡檢機器人、輔助運輸機器人等,在井下設備巡檢、物料運輸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如張集礦、顧北礦等礦井還引入了焊接機器人,用于對設備和工件的焊接作業。
“目前,本土煤業使用的機器人大數在40臺,主要分布在生產礦井、選煤廠的生產線上。我們正在做的工作是打通機器人和綜合自動化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互動,實現實時反饋和指揮。下一步我們還將在提升機房巡檢,皮帶機巷運料等方面拓寬機器人運用場景,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機電運輸部資深主管王守軍表示。
“特殊職工”需要特殊對待
在機器人取代原有工作崗位后,是否意味著人員可以完全抽身,全部交給機器人?
“在這個‘工友’上工之后,我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但對我們知識技能的要求更高了。”在設備租賃公司精銳公司沖洗車間,支架維修中心沖洗維修班班長耿軍龍說。
耿軍龍所說的工友指的是該公司在2020年底引進的自動沖洗機器人。相較于人工沖洗,沖洗機器人不僅效率更高,且使用的水槍水壓可達100兆帕,遠強于人工。“使用機器人沖洗洗得更干凈,但是操作系統是純英文的,而且姿態變換需要輸入相應的坐標系,這就讓我們必須學習相關的知識。”耿軍龍手拿遙控器展示,“這幾年來我們都是認真學習,現在已經能夠順利地完成各類設備的清洗。”
機器人上崗并不完全意味著人工工作量減少,實際上,由于使用了全新技術與更復雜的生產系統,機器人崗位的使用往往對一線工人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簡單但繁重的體力勞動轉為復雜且“燒腦”的腦力勞動,這也是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應有之義。
目前,該集團有多家單位都成立了自己的智能化專班以推進數智賦能應用。智能化專班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摸透機器人使用并逐步接手日常維修。“我們一開始就是跟在廠家后面看,邊看邊學,現在一些基本的維修都能勝任,大家的技能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耿軍龍表示。
自主維修保養之外,該集團在機器人研發方面也有涉獵。作為該集團智能安全控制高端技術設備的科技研發和生產基地,平安開誠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控制、智能裝備、信息網絡、安全防控、節能環保五大類40余種產品的產品體系。去年年底,平安開誠公司還入選了2023年首批安徽省企業研發中心。
同時,智能化的裝備呼喚數字化的跟進。據多位現場管理人員看,單個應用點無法支撐起整個系統的運轉,機器人的應用要放在數智賦能的大背景中去看,沒有成熟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調控系統,機器人崗位的作用就無法發揮。智能化煤礦的建設必然要求信息化“高速公路”的暢通。
作為該集團信息化建設的牽頭單位,前不久,信息管理中心牽頭考察了全國各處煤礦的先進技術應用情況。“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結合數智賦能鞏固提升年行動工作方案,還有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工作任務,加速推進和適應工業機器人在實際生產業務中的相適應和發展,切實為集團公司數字化轉型、數智賦能工作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信息管理中心信息技術部部長喬立傳表示。
“特殊職工”還需特別關注
目前,該集團的機器人應用主要集中在輔助領域,生產核心領域的機器人應用還大部分處于探索階段,這既有生產環境客觀限制的因素,也受制于行業智能化機器人應用的現實境況。
在井下,煤礦機器人本身處于復雜且多變的生產環境中,需要具備防塵、防水、耐高溫、抗腐蝕等特性,還要注重設備的防爆安全。淮南礦區的地質條件異常復雜,水、火、瓦斯和地壓災害風險大,對機器人的要求也更高,這就客觀制約了機器人在采、掘、開、修等生產核心領域的應用。目前,集團公司井下機器人應用主要集中在安控和輔助運輸方面。
其次,在大環境上,相關方面應用尚不成熟。根據《中國煤礦機器人發展報告(2022~2023)》統計數據,目前國內掘進、鉆錨、噴漿、臨時支護和探水鉆孔等煤礦生產核心領域機器人還處于小范圍試點階段,并未全面推廣。
總的來看,該集團井下機器人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關方面負責人表示,井下機器人及其他智能化裝備的應用是必然趨勢,只有真正實現“四個替代”,才能實現本質安全。今后也將繼續拓展應用場景,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
在崗位相對固定,工作環境不甚復雜的地面,機器人崗位的應用情況更好一些,如西部煤電集團唐家會礦前不久引進了智能焊接機器人,就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近年來,唐家會礦引進了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焊接機器人等設備,對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勞動環境,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機進人退’,讓我們職工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唐家會礦安裝準備隊綜機維修班班長李春江表示。
自動化是智能化的基礎。越是自動化程度高的單位,機器人應用的效果也越好。作為該集團自主辦大電的首個落成項目,潘集電廠自立項之初就以高標準建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在國內同類型機組中也屬先進水平,全廠職工僅300人左右。以堆煤場為例,通過智能化設備和相關配套系統的使用,潘集電廠現在已經實現了堆煤作業現場的無人化。
建設熱潮過后的維護和保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在采訪中,筆者不止一次地聽到各產業單位相關負責人對機器人使用達到一定年限后,如何對核心部件進行更換或維修的擔憂。目前,該集團各單位的智能化專班都不具備對機器人核心部件進行維修更換的能力,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來源:淮河能源控股集團 作者: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