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行走在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奉節縣,一江碧水云霧籠罩,墨綠的臍橙樹栽滿長江兩岸,數個生態產業在此生發。
奉節,古稱夔州,自古以來依江而興。壯美長江帶來的生態美景,激發文人墨客無窮靈感,舊時即有“經夔無詩,枉稱詩人”之說。
但這樣一座“詩城”曾因粗獷發展讓綠色蒙塵。青龍鎮大窩社區的老居民們至今還記得被硫磺侵蝕的斑駁焦土。“每逢下雨,雨水夾雜泥土順坡而下,有時還流入居民家中,難以清理。”居民羅益福回憶說。
大窩社區曾是原奉節一磺廠所在地,后轉而發展煤炭產業。長達幾十年開采硫磺、煤炭,這里的土地受硫磺侵蝕酸化嚴重,核心區域寸草不生,許多莊稼地嚴重石漠化。
2015年,一磺廠關停,面對滿目瘡痍的荒山廢土,大窩社區通過飛播造林與人工栽種,在荒山種植柏樹、落葉松等4000余畝;結合當地海拔較高、日照充足等特點,種植軟籽石榴、脆李等經果林2500余畝。如今,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達90%。
礦山變景區,大窩社區喚回滿山蒼翠,這也是奉節轉變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一個縮影。
走進永樂鎮大壩村,村民們都在忙著為自家的臍橙樹修枝除草。“這幾年,村里生態越來越好,發展起臍橙產業。”在大壩村的臍橙種植基地里,村民易勤國說,如今自己種了10多畝臍橙,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奉節臍橙是三峽生態的一張名片。正是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自然生態,孕育出奉節臍橙個大形正、皮澤橙紅的“顏值”,以及汁多爽口、余味清香的口感。
奉節通過發展臍橙、中藥材、生態畜牧等生態農業,不僅綠化了長江岸線,保護了三峽庫區生態,還促進了農民增收和鄉村產業振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奉節縣農業農村委主任劉方令表示,目前,全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總面積達80萬畝,其中,臍橙種植面積37.5萬畝,年產值達60億元,成為“一棵樹致富30萬人”的主導產業。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99元,較2018年增長51.6%。
綠色理念“點亮”鄉村,也推動當地工業高質量發展。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金鳳山巔,近百座風車分布在長達70余公里的山脊線上,金鳳山擴建(望天坪)風電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
該項目裝機規模60兆瓦,計劃今年9月全容量并網投產,屆時風電站每年預計發電1.329億千瓦時,等效節約4.15萬噸標煤,新增年產值5271萬元。
奉節依托華電、華能、三峽集團等中央企業,加快建設投資84億元的雙城經濟圈重點項目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奉節已建成風光電力裝機規模53.9萬千瓦,年發電量10.4億千瓦時,年新增產值5.08億元。
目前,奉節聚焦清潔能源、眼鏡、食品加工等重點產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和高鐵生態城新興產業集聚區,打造500億級生態工業產業集群。
瞿塘幽深、環山皆秀,“含綠量”正不斷帶來“含金量”。今年前兩季度,奉節集中開工重點項目53個,總投資超200億元。
來源:新華社